close

20110827清明上河圖  

2011年夏天
除了富春山居特展在台北
還有清明上河圖也倍受矚目
內行看門道也好
外行看熱鬧也行
都不能否認
這個夏天是屬於東方美學的
不讓西方藝術專美於前

這項展覽在上海世博會吸引2000萬人爭睹
先後在香港和澳門展出也造成轟動
之後世博中國館重新開張依舊熱門
要排隊四小時才能進入觀賞
20110827  
在台北
走出圓山捷運站
現場果然人山人海
展場內是會動的的清明上河圖
展場外排隊人龍繞了一圈又一圈
倒是變成不動的清明上河圖了

展場中首先展示的是三個年代的清明上河圖
藉此近距離體會不同版本的奧妙之處
http://river.ishow.gmg.tw/wisdom_river_04.html
我對上河圖的認識僅止於
小時候在歷史課本裡曾經看過
很長的畫卷  人物很多  很熱鬧......
躺在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古董
別說探究整幅畫作的內容了
連台北故宮收藏的是哪個版本  都不清楚呢
再次印證  我是沒知識沒文化的傢伙

現場展出以北宋張擇端版為藍圖
先以靜態的畫作以及分割畫面做重點介紹
藉由各種媒介 例如立體圖卡 動畫 歷史介紹
瞭解清明上河圖的歷史背景
有利於接下來在動態清明上河圖的瀏覽
20110827清明上河圖       

接著像河一般蜿蜒的巨大螢幕映入眼簾
栩栩如生  撼動人心
四分鐘為一週期  每兩分鐘晝夜交替呈現
20110827清明上河圖 
 
↓三分鐘讓你看懂清明上河圖


↓四分鐘動態的清明上河圖

 
動態展覽是一種推陳出新
但是這個新意卻又不是憑空暇想的
它是有歷史根基  有它的文化背景  
原作的價值遠遠高於這樣的創新  
這是無庸置疑的
但是不動的一幅畫 對普羅大眾吸引力可能還不夠
倘若說古老的東西離當下民眾口味有距離的話
那麼換一種方式進行傳播  效率會不會更高
這是策畫團隊的動機
在臺北  為期兩個月的展覽
吸引70萬人進場  獲得眾多讚賞
事實證明  
這樣的創新已成功的做為一個領路人
讓大家對當時歷史文化產生興趣
再回過頭去研究原作
開啟一扇門的作用  
這是動態展覽的價值所在

20110827清明上河圖  
在遠處撿了一個角落  悠閒的盤坐眺觀
看著畫作中的白天漸漸的昏暗至汴河中月亮的倒影
一時之間產生時空置換的錯覺
彷彿我也在 北宋的汴京過了一天

文人常用繪畫紓發他自己對城市的某一種逃避
這個城市可能是他失意的地方 
或是他感情受創的地方  
如同現代人
在台北一受傷 就想跑到花蓮 
然後在那邊解放心情
所以"城市"常常在文學上繪畫上得到不公平的待遇
台北的人都在講這個城市的苦悶 可是都走不掉
這便是人和城市的關係

北宋趙匡胤開國 到宋真宗的澶淵之盟  
宋遼雖偶有磨擦  皆能以和平交社化解
百年關係為民息兵  
無戰事 經濟才能累績
人民才能穩定 才能創造出繁榮
清明上河圖不同於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
董其昌《容臺集》說:
乃南宋人追憶故京之盛  懷念昔日強盛時期而作
它不逃開城市  反而深刻的呈現這個城市的一切
生活在城市  認識自己的城市 愛自己的城市
......似乎是該離開了  但是那人間燈火
卻有著富春山居圖所沒有的溫暖  讓人依依不捨



(((補)))
原作528公分X24.8  畫中  
長達五公尺的畫軸涵蓋了二十公里的風物人形
814人 牲口60多  船隻28艘  衡宇樓宇30多棟 
車20輛  轎8頂  樹木170多棵
蔣勳教授表示  他在讀書時數過有五百多人
許多細節藉助科技放大30倍  一一"現形" 
才驚覺有1068人
實在是太細緻 而錯過很多精采之處
例如
一面小招牌上的字 寫著包子包括葷素包子
連第一二奶李師師的瓦舍也被找到了
拜現代科技所賜  讓這畫做更清晰的展現
才發現 汴京是這麼豐富  這麼動人

大塊出版的《繁華之城─東京夢華錄》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92926
聯結《清明上河圖》與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隨著筆者  進行一趟驚喜的歷史旅遊
我由不熟悉到逐步發現這幅畫吸引人之處
可惜參觀會動的清明上河圖當日
白天已在富春山居特展耗掉大半體力
到了晚上進入清明上河圖展覽已經力有未逮
扼腕之際...... 聽聞上河圖將移師台中
這是要讓我引用"亡羊補牢猶未晚"嗎?

如何不虛此行呢?
當然導覽機是一定要租的
喜感的中國風音樂  和詳細的解說
先由郊外一路進城順著走一遍
第二趟在每個場景駐足四分鐘  觀賞晝夜的變化
最後遠遠找一處可以靠站的角落  
靜靜感受庶民百態和汴京熱鬧氛圍
將自己化身為宋朝人  融入的度過這一天吧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清明上河圖
    全站熱搜

    芸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